这些年在美国采访了不少华人学生,总的感觉是,这些移民的后代从要求很高的中国学校来到要求宽松的美国学校,或者生长在家教严格的华人家庭中,再与比较宽松的美国家庭出来的孩子相比,至少在学业上容易拔尖。美国的好学区的标志是什么?其实主要也是看考试的通过率以及族裔的比例。白人和亚裔学生多的学校,肯定差不到哪里去。而且华人父母再苦再累,也要在好学区买房,把孩子送进好学区。
作为移民的后代,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难免产生文化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上的问题,处理得好,两种文化相得益彰,对孩子是个促进;处理不好,则可能造成心理问题,极端者即如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手韩裔学生赵承熙。
出色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还意味着多才多艺、热衷公益、有领导才能、有创新精神。这样的孩子并不多见,但相对于华人只占美国总人口比例1%而言,在美国各类学生大奖中,华人学生通常占10——20%,说明出类拔萃的华人学生确实还是不少。每次采访过这些学生,我总是不由地感慨,人家怎么就能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出色呢?
下面就是两个家庭的例子
吴生伟获“总统义工服务奖”
2007年05月11日
作为庆祝亚太裔传统月的重要活动,布什总统10日在白宫将美国最高的社区服务奖“总统义工服务奖”授予6位亚太裔人士,华裔高中生吴生伟(Jonathan Wu)(见右图)是唯一的获奖华人。
来自北加州东湾丹维尔市蒙特维斯塔高中的吴生伟获奖是因为他领导上百名优秀的高中学生,创建了“科学联盟”(Science Alliance)项目,一对一地帮助当地16所小学的5年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趣的科技活动,开展科技设计比赛和展览,培养对科学的兴趣,3年来已有200多名小学生受益。每年举办科技博览活动时,学生和家长近千人参加,成为当地学区的盛事。
其实,吴生伟本身就是一个很优秀的高三毕业生,他的SAT考试得了2380分(满分2400分),今秋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国际政治。
吴生伟1989年5月31日出生于一个从韩国移民来美的华人家庭。父亲吴金柱祖籍山东,母亲谢宗玲祖籍上海,虽然两人都出生在韩国,但从小上华校,能讲地道的中文。
获奖当晚,在华盛顿唐人街星巴克咖啡厅,吴生伟和父母接受了我的专访。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的吴生伟,一副乖乖孩的模样,但他的能量可不小。3年前,刚上高中的吴生伟参加一个地区性的科学博览活动后,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类似的有趣的科学博览活动,让更小的孩子参与呢?于是他动员自己的同学,在科学指导老师的支持下,一起到当地的小学,跟校长、老师、家长商量,由这些高中生做辅导老师,指导小学生开展有趣的科学活动,“科学联盟”就这样诞生了。吴生伟是“科学联盟”的创建者和现任主席。
谈起儿女,吴氏夫妇脸上浮现出抑制不住的自豪。吴生伟的姐姐吴伊琳同样出色,曾获国际青年领袖奖,到联邦政府实习,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后到牛津大学留学,现正在北京大学留学。谢女士说,其实吴生伟在小学3年级前一直很顽皮,坐不住,学校老师建议他上当地公立学校的天资班,经过两年的强化学习,成熟了很多。吴生伟的聪明才智似乎一下子爆发出来,上初中时,他是学区里唯一直接跳到高中学数学的学生;12岁时就学习大学的数学课程,14岁开始做城市学院的数学助教。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了吴生伟,但他却放弃了,偏要上耶鲁。
说起这个,吴生伟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哈佛的研究实力很强,但本科教育却不如耶鲁,所以他希望先在耶鲁读本科,再到哈佛上研究生。数学那么好,为什么却学国际关系?吴生伟说:“我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不想太限制自己,如果只学自然科学,以后就只能做医生什么的,但我想让自己将来的门路更多一些。”他已获得北加州的巴克奖学金,从大学到博士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都有了。
吴氏夫妇在当地社区很活跃,吴金柱是旅美韩国华人的侨领。他们认为,家长对公益活动的热心参与对孩子有正面影响。从小吴生伟经常被父母带着去给无家可归者感恩节送餐,过去5年姐弟俩一起利用暑期两次回中国义务做英语老师。吴生伟在获得总统义工奖之前,已经获得了一个全国性的义工奖项“普天寿奖”。
吴氏夫妇认为,作为东方移民的子女,在子女教育时将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很重要。吴金柱经常告诫吴生伟:“你虽然生在美国,但跟纯粹的美国孩子不一样,不能什么都跟他们学。”谢宗玲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但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弱点,并帮助他克服。”她举例说,弗理工枪手赵承熙的姐姐很出色,家人引以为豪,却忽视了儿子,没有帮助儿子一起健康成长,终究酿成了悲剧。
赵家姐弟双获“总统学者奖”
要是在中国,赵威津家的门槛肯定会被蜂拥而来的记者踏破,四年前他的女儿赵安妮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今年他的儿子赵安龙又获此殊荣。一家出俩“状元”,大家不禁感叹:莫非赵家的风水特别好?
“美国总统学者奖”是美国高中毕业生的至高荣誉,获奖者是从每个州高考成绩最好的男女各二十名学生中挑选,结合其个人才能和社会实践成绩,经过专家三道评审而最终胜出的男女最佳学生。
美国每年二百多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只有一百四十人左右能得到这种与父母一道进白宫接受总统接见,随后被各大名校一抢而空的荣誉和待遇,他们堪称“万里挑一”的佼佼者。
今天赵家的“状元”与其他三十一名获得今年总统学者奖的华裔学生一起,来到华盛顿参加“国家嘉奖周”活动。姐姐赵安妮亭亭玉立,亮丽端庄,即将从美国最好的医学院毕业;弟弟赵安龙文质彬彬,清秀俊朗,即将迈进哈佛大学。举手投足,绝对一副“乖乖女”、“乖乖儿”的模样。
说起养儿育女的成功之道,赵太太一言以蔽之:以身作则。她说: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必须全力支持孩子自由发展,但父母一定要从旁协助,避免孩子走弯路。
赵太太说: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她和先生不看电视;孩子放学回家再晚,她和先生也等着一道吃饭,在吃饭时互相交流,一方面了解彼此的想法,另一方面感受家庭的温馨。
二十六年前从台湾来到美国的赵先生补充道:一定要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国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生根,将之与美国教育系统的精华相结合。比如美国家长关注的青少年吸毒问题,如果父母自身不沾,又有严格的家教,自然不会有麻烦。
像赵家这样移民美国多年仍讲究中国传统美德的华裔家庭不在少数,这一点在尊师重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美国,华裔家庭买房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往往是学区的好坏;华裔家庭的家教之严,堪与犹太人家庭齐名;许多劳心劳力的华人,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子女求学上进,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正因如此,华裔在美国教育界、学术界、科技界的表现一向抢眼。华人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一,但在美国总统学者奖、西屋奖、英特尔奖等知名奖项的获得者以及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国家队中,华裔学生所占比例往往达到百分之十,今年美国总统学者奖华裔学生获奖比例更高达创纪录的百分之二十三。
不过,美国毕竟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的社会,教育环境比较宽松。华人后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同样是要“鲤鱼跳龙门”,走的却是与中国孩子不尽相同的路。
许多华裔家长承认,中华文化与西方观念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撞击。许多华人孩子经常抱怨,别家的孩子可以快乐地玩耍,为何自己周末还要练钢琴、上中文学校?一个总统学者奖获得者说,他在家里经常因为意见不一与父母顶嘴,但久而久之,他发现父母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是对的,于是他嘴上不服,心中其实已经记住了父母的忠告。
与许多中国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同,不少华人父母不约而同地谈到,让孩子走出去,接触社会非常重要。居住在堪萨斯州一个小城的赵家每年都让孩子参加各种夏令营,这对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非常有益。
马里兰州今年总统学者奖的女生获得者梁洁莹的父亲梁伟根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学会了尊敬人,培养了责任感,提高了自信心。
美国劳工部副部长莫天成今天对获奖华裔学生的忠告是:华人在美国社会要获得成功,应当摒弃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比如中国人比较内敛,但在美国你必须学会面向公众大声说话,你要有勇气成为一个领导者。
莫天成的上司、劳工部长赵小兰八岁随父母从台湾来美国时,家庭并不富有,但她终于成为美国的第一个华裔部长,赵家也以家教严格、子女有出息而出名。据说布什总统的母亲芭芭拉对此感触颇深,曾要老布什学学赵家。
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今天评价美国总统学者奖华裔获奖学生“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优势”,但在美国社会,为人父母的,要在培养后代时把中西文化拿捏好,并非轻而易举,能像两个赵家那样培养出多个“人尖儿”的,更不多见。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